close
不想再看無腦的台灣電視節目把觀眾當白癡耍,也厭倦了網路充斥內容農場標題聳動而毫無根據的文章,還是靜下來好好的閱讀書籍充實自己吧!
今天,在這兒跟各位推薦一本好書:刻在甲骨上的文明:你不知道的商朝歷史!!!




-暢銷書排行榜
本週排行榜第一名:
很多網友都推薦說讚喔!


下面是整理了關於同類書籍的介紹,都是今日的優惠折扣,過了今天價格就會調回原價 趕快點進來撿便宜喔!
點下面的圖片進去, 就可以看到整理的分享!








刻在甲骨上的文明:你不知道的商朝歷史

















  • 《刻在甲骨上的文明:你不知道的商朝歷史》






    龜裂的甲骨承載著對未來的預示,大河文明的歷史時代就此開啟。「天命玄鳥,降而生商。」對天的信仰壯大了生而為人的使命。遷徙,為尋一方紮根棲地;禮器,撙節人際尺度的身分象徵;饕餮與面具,刻畫敬天尚鬼的企盼與感激。中華文明的圖騰印象從商朝說起;炎黃性格的塑造,商朝正值濫觴。這是一頁十分久遠的傳說,虛幻之間卻遺有清晰的足跡驗證歷史的真實。

















    • 作者介紹








      徐楓



      浙江杭州人,1993年師從我國著名詞學家吳熊和教授,獲文學博士學位;曾任杭州大學學報編輯部主任,1998年四校合併,任浙江大學出版社期刊中心副主任,《浙江大學學報(人文社會科學版)》執行總編等,編審。



      牛貫杰



     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,長期從事明清與中國近代史的教學與研究工作。著有《原來李鴻章》《重讀曾國藩》《清史十五講》等。

















    刻在甲骨上的文明:你不知道的商朝歷史-目錄導覽說明








    • 第一章:玄鳥後裔

      1. 天命生商

      2. 成湯建商

      3. 一代賢相--伊尹

      4. 古老的繼承制度

      5. 宗法與分封

      6. 方國林立

      7. 龐大的政府機構

      8. 鮮明的階級對立

      9. 經濟文化高度繁榮

      第二章:五易都城

      1. 前八後五

      2. 鄭毫--鄭州商城

      3. 西毫--偃師

      4. 隞都--小雙橋遺址

      5. 洹北商都

      第三章:盤庚遷墟

      1. 再探殷墟

      2. 盤庚遷殷

      3. 武丁中興

      4. 血淋淋的人殉制度

      5. 商的衰亡

      第四章:甲骨文背後的商代社會

      1. 「龍骨」的復甦

      2. 通靈神穀

      3. 甲骨書風

      4. 卜釋吉凶

      5. 祭祀之法

      6. 神學與科學共存

      7. 巫醫一體

      8. 健康生活

      9. 貴族教育

      第五章:燦爛的青銅文化

      1. 走進青銅時代

      2. 神奇的鑄造技術

      3. 不斷成熟的商代青銅器

      4. 非凡的器形和紋飾

      5. 變異的紋飾--金文

      6. 卓越的藝術成就

      7. 「尚鬼」的文化傳統

      8. 百業並舉的青銅時代

      專題 141

      古蜀國的都城--三星堆

      甲骨文研究

      婦好墓

      嗜酒的商人

      先商文化

      青銅禮器

      商代社會生活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「天命玄鳥,降而生商」;一個帶有神話傳奇色彩的故事,為人們講述了一個部族--商族的誕生。在經歷了領下逐漸登上歷史舞臺,最終取代夏朝而建立商朝。商湯立國後,汲取夏王朝滅亡的教訓,在伊尹等賢臣的輔佐下,商朝的政治局面趨於穩定,國力也日漸強盛起來。兄終弟及、父死子繼的繼承制度始終貫穿於商朝整個時期。商朝在湯之後的幾代王的治理下,政治、經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。

















    第一章 玄鳥後裔

    1、天命生商

    商族是黃河下游的一個古老部族。關於它的起源,《詩經?玄鳥》中用「天命玄鳥,降而生商」寥寥八個字,為人們講述了一段神話故事。

    關於這個故事,《史記?殷本紀》記載道:「三人行浴,見玄鳥墜其卵,簡狄取吞之,因孕生契」。可見,商人的祖先契是由於他母親簡狄在戶外洗澡時,吃了玄鳥的卵而懷孕生下的。這個故事今天聽來似乎有點荒唐,可是古人卻深信不疑。古文字專家已透過甲骨文證實,商人確實以玄鳥作為自己的祖先。「天命玄鳥,降而生商」,說明契和玄鳥有著不解之緣,據說,契長大後協助大禹治水有功,後來成為殷商的始祖,所以整個商代都十分崇信玄鳥。玄鳥據《四海經》描述:四翅鳥類羽毛呈淡黃色,喜食鷹肉,性暴戾居平頂山。玄鳥的初始形象類似燕子,後來隨氏族部落的不斷發展和融合,玄鳥逐漸形成了鳳鳥的形象。因而商代的青銅器上鑄有很多變幻無窮的鳳紋圖案。

    商人稱「商」,是因為契被「封於商,賜姓子氏」,所以以「商」作為宗族的名號。其字上半部分為象徵王權的冠冕、下半部分則為禱告占之口。而商又被稱為「殷」,「殷」字在《說文解字》中則被解釋:「作樂之盛稱殷,……《易》日,殷薦之上帝」。從這段解釋可以知道,殷人是一個祭祀天地祖考、崇尚樂教的民族。周人稱商為「殷」,是因為周人承襲了商人的樂教文化。另外「殷」、「夷」陰陽轉,在東南地區的古音中讀音相同,所以「殷」是「夷」的一支。《說文解字》中說:「夷,東方之人也」,東夷各部落多以鳥為圖騰。「玄鳥生商」的故事,更證實了商人和東夷族有著歷史的淵源。而《史記》中記載:「殷契,母曰簡狄,有娥氏之女」,表明殷商文明承襲早期戎夏文明。商族只是從有娥氏分出的一個宗族,契就是這個宗族的第一代始祖,這也表明商族當時已經從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父系氏族社會。

    契的子孫後代生活在封地——商,大約在今河南商丘一帶。由於種種原因,在先商時代,共經過八次遷移。而八次遷移的地點迄今仍不能完全確定,不過,大體不出今河南、河北、山東三省的範圍,而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一帶應是商人活動的中心地區。

    在先商時代,商族的農業、畜牧業都獲得極大的發展,交換日益頻繁,加速了私有制的產生和階級的分化。部落首領的地位越來越突出,從上甲微以後,商族的首領逐步向國王轉化,部落組織也逐漸變成了國家政權。於是,一個新興的部落正從東方崛起,而此時的夏王朝卻在下坡路上越走越遠了。

    2、成湯建商

    夏朝統治了四百多年,到了西元前十六世紀,夏朝最後一個王夏桀在位。夏桀是一個出名的暴君,他和奴隸主貴族殘酷地壓迫人民,對奴隸的壓迫更重。夏桀還大興土木,建造宮殿,過著荒淫奢侈的生活。此時,契的第十四代孫成湯執掌商的國事。成湯看到夏桀十分腐敗,便下決心消滅夏朝。表面上,他對夏桀服從,暗地裡則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。為了更好地進行軍事行動,成湯率領部眾遷徙到亳(今河南商丘),從亳到夏朝的都城,是一片平原曠地,幾乎沒有什麼山河阻擋,特別有利於軍隊進攻。遷亳之後,成湯對內寬以待民,與民謀利,從而獲得百姓的擁護和支持,在商族內部形成了百姓親附、安居樂業的局面。對外關係上,成湯盡力擴大自己的影響,力圖取得各國和部落的擁護,團結外部力量。

    據說,有一次成湯和幾個大臣到城外遊覽。走到一個小樹林裡,看到一個老人正在林中布設捕鳥的網。老人在四面支好網,拜了幾拜,禱告四面八方的鳥都能入網。成湯在一旁看到這種情景,忙走上前去勸阻,並把老人布下的網收起三面來,只留下一個方向;這就是「網開一面」這個成語的由來,成湯用實際行動告訴人們,要以寬容的態度來對待人和事物。成湯這一舉動很快地流傳到國人耳中,人們都說成湯對天上的飛鳥尚且如此仁慈,更何況對百姓呢?正所謂人心所向,成湯在民眾的心中更具有號召力了,不僅本族人擁護他,連夏人甚至其他方國的人也十分嚮往。因此出現了《史記?夏本紀》中記載的「湯修德,諸侯皆歸商」的局面。成湯的一系列活動自然引起了夏桀的注意,夏桀將成湯騙到夏國,軟禁在夏臺(位於今河南禹縣)。商國的右相伊尹設計將成湯救出,並為商湯正確分析形勢,向夏桀表示臣服。

    由於夏桀的苛暴,他的同盟者九夷中的一些部落忍受不了夏的壓榨勒索,逐漸叛離夏朝,力量對比逐漸向有利於成湯的方面轉化。《說苑?權謀篇》中對此有詳細的描述:伊尹給成湯獻計,不給夏朝進貢,來觀察夏朝的反應。夏桀見成湯不來進貢,便召集九夷之師伐商。成湯趕緊謝罪請服,復入貢職。次年,又不進貢。夏桀再召九夷之師伐商,九夷之師卻不再回應夏桀的號令了。如此一來,夏桀便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,而成湯滅夏的時機也趨於成熟了。

    成湯決定大舉進攻,他召集將士,藉上天的旨意來動員將士,有功者將給予獎賞,不從者會受到懲罰。這就是保存至今的《尚書?湯誓篇》。成湯從亳起兵,矛頭直指夏都。夏桀對商湯的進攻並未做認真準備,只調集兵力倉促應戰。成湯的將士們恨不得夏桀早早滅亡,作戰非鳴條之戰中,夏軍被徹底擊潰。夏桀逃到南巢(今安徽巢縣西南),被商軍俘獲。夏朝滅亡了,成湯班師亳都,即位為王,三千諸侯前來朝賀。成湯也因此被稱為商湯。他把夏禹所鑄的九鼎移到亳都,從此商王朝取代了夏王朝,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奴隸制國家——商朝。

    3、一代賢相——伊色

    商湯滅夏朝,建立商朝,右相伊尹是他的得力助手。伊尹名摯,原是商湯的岳父有莘氏家裡的奴隸。有莘氏嫁女兒的時候,把伊尹當作陪嫁奴隸,陪嫁到了商湯家裡。伊尹善烹飪,到商之後為商湯掌廚,他利用侍奉商湯進食的機會,為商湯分析天下形勢,歷數夏桀暴政,進獻滅夏、建國的大計。後來,他得到商湯的信任,被任命為「尹」,即右相。

    商湯勵精圖治,反抗夏桀暴政,最終一舉殲滅夏朝,建立了商朝,這其中伊尹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。商朝建立初期,伊尹又幫助商湯制訂各種典章制度,使官吏不敢胡作非為,政局得以迅速穩定,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,商朝逐漸繁榮起來。

    商湯死後,他的兩個兒子相繼繼位,但不久都死了。後來,由伊尹作主,讓商湯的孫子太甲繼位。太甲做了王之後,伊尹一連寫了三篇文章給太甲讀,教他學習怎樣做一個好君主。讀了這些文章,太甲開頭兩年還能照著做,到了第三年就忘乎所以了。他由著自己的性子辦事,把祖宗留下來的法律制度全給破壞了。他以暴虐的手段對待老百姓,把老百姓壓迫得喘不過氣來。此時的商朝雖已歷經三王,但建國不過二十年,商政權尚需進一步穩固。伊尹為了解除危機,挽救商朝政權,他先是一再規勸太甲,希望他對自己的行為要多加檢點,不要破壞湯王留下的法紀;後來看到太甲屢教不改,伊尹就把他放逐到桐(今山西萬榮縣境內),由自己攝政,代行國君之職。

    為了勸誡太甲,伊尹一連寫了《伊訓》、《肆命》、《徂後》等訓詞給太甲閱讀,教他怎樣做一個好的君主;如何分清是非,什麼樣的事情不應當做,什麼樣的事情應當做;教育太甲一定要按照祖先定下的規矩行事,不能背棄祖訓,為所欲為。太甲讀了這些文章,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,越來越覺得自己對不起祖父在天之靈,決心改正錯誤。他以祖父為榜樣,盡自己的能力幫助老弱孤寡,辦事情也變得雷厲風行。

    過了三年,伊尹覺得太甲確實悔過自新了,就親自帶著文武大臣把太甲接回亳都,嚴肅而鄭重地把政權再交還給太甲,而自己仍官復臣位。

    太甲復位後,兢兢業業,在伊尹等人的輔佐下,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,商朝進入了一個穩定發展的時期。《史記?殷本紀》中記載,那個時期「諸侯歸殷,百姓以寧」,於是伊尹作《太甲訓》三篇,褒揚太甲,太甲死後被尊為「太宗」。而伊尹則恪盡職守地輔助,一直活到太甲之子沃丁在位時才去世。透過殷墟卜辭可知,伊尹受到後世商朝人的隆重祭祀。

    有商一代,伊尹的地位介於殷先公和商王之間,他的豐功偉績為後人所稱頌,而商湯和伊尹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對被並稱的聖君賢相,並為後世君臣所效仿。

    4、古老的繼承制度

    商代是以商王為首的奴隸主貴族的專制政權。王權是奴隸主階級專政的總代表。在卜辭中,商王自稱「余一人」或「一人」,顯示了商王唯我獨尊、至高無上的身分本質。

    王權的世襲制度在夏朝時已經確立。商朝王位同夏朝一樣,是一姓世代相傳。至於王位世襲的方法,夏朝大致是兄終弟及和父死子繼二者相結合。到了商朝,王位的繼承仍然遵守這樣的法則:一是兄終弟及,另一是父死子繼。

    商代前期,還沒有確立嫡長子繼承制,因此商王的兒子原則上都有繼承王位的資格,兄長去世後,兄弟們也都可以繼承王位,這就是「兄終弟及」制。與此並行的則是父死子繼制,即傳位於子的繼承制度。從商湯到紂王的十七代之中,兄終弟及共九世,而從康丁以後到商末,則一直實行嫡長子繼承制,即由商王生前預立嫡妻所生的長子繼承王位。例如商紂王帝辛有兄弟三人,長兄為微子啟,次兄為仲衍,帝辛排行最幼,但帝辛卻得以繼承王位,就是因為帝辛的母親是他父親帝乙的嫡妻,而他兩個兄長都是庶妻所生。

    商代以後,中國歷代王朝,雖也有兄弟相傳之例,但王位世襲的主流已變成父死子繼。歷史經驗表明,兄弟在未婚之前尤其是孩提時代,關係大多十分親密、融洽,一旦各自娶妻生子、成家立業,由於異姓的介入,便漸漸疏遠。倘若遇有關係到利害的衝突,如財產、權位等承繼,則往往勢同水火。所以商代後期嫡長子繼承制之確立並非偶然,實為家族關係演進的必然結果。

    5、宗法與分封

    嫡長子繼承制的確立,標誌著王權統治的加強。兄終弟及制大概是氏族社會推舉制的一項殘餘。兄終弟及制曾使得商代前期屢次發生爭奪王位的紛爭,特別是仲丁以後,發生了連續九世的內亂。嫡長子繼承制的確立,使王位紛爭明顯減少,王室內部穩定下來,王權得以加強。而嫡長子繼承制又和宗法制度緊密聯繫在一起。商代後期嫡長子繼承制的確立,意味著宗法制度正逐漸形成。

    在私有制之下,為了確保財產的繼承,在父權制之下產生了嫡庶制度,在婚姻上就表現為一夫多妻制。正妻所生的長子就是嫡長子,於是一個大家族就產生了「大宗」和「小宗」的區別。「大宗」代表了正統的傳承,是由嫡長子一系世代相傳;而「小宗」則為庶出,由嫡長子之外庶出的家族成員組成;「大宗」不僅獲得家族的絕大部分財產,更擁有管理「小宗」的權力。「大宗」和「小宗」的劃分,正是宗法制度形成的一個重要標誌。

    宗法制度源於氏族社會的血緣關係,在商代發展為一套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的宗法制度,成為奴隸社會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。而宗法制度的確立,也促使了分封制的產生。為了鞏固統治,與王室有血緣關係的宗族被分到各地去做諸侯,作為商王朝在各地的統治支柱,進而形成了許多新的子族。商王在政治上是最高統治者,在宗法關係上是「大宗」,各地諸侯對於商王來說是「小宗」,但他們同時以宗法制度的原則,分別用「大宗」、「小宗」來維繫他們下屬貴族的統屬關係。商王正是透過宗法制度和分封制,把「國」和「家」緊密結合在一起,加強了以商王為首的各級貴族的家長權力,並鞏固其在政治上的壟斷地位。

    不過,商代的宗法和分封的制度還處於逐步發展成熟的階段,到周朝才由周公進一步將之完善發展,確立了中國所特有的宗法和分封的制度。

    6、方國林立

    「方國」是指夏商周時期與中央政權相對的地方部族。商朝建立後,繼承了夏朝的地方行政制度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。商王直接控制的地區被稱為「王畿」。這些地區不僅面積大而且自然條件優越,處於平原地帶,交通便利,土壤肥沃,農業發達,是經濟發展較為迅速的地區。這些都能為商王提供豐富的物質基礎,有利於加強商王對周邊地區的控制。王畿之地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北部、中部地區。王畿之外,分布著大大小小的方國。商代方國數量眾多,商初號稱有三千個方國,見於甲骨文卜辭的有六、七十個,如土方、羌方、亙方、龍方、鬼方、危方、巴方等等。

    這些方國相對獨立,各自有著自己的行政機構。只要對商王表示臣服,商王便不會干涉它內部的統治。這就顯示了商朝並不是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,其統治較為分散。商朝實行分封制,商王將自己的族人或是功臣分封到各地,建立諸侯國。這些諸侯國往往位於王畿周圍,與方國相互交錯,因此能夠箝制方國,保衛王畿。一般來說,距離都城越遠,諸侯國就越少,而與商朝敵對的方國就越多。王畿周邊的方國經常騷擾商朝,商王朝為了擴大領地也會對方國作戰。有的方國被商朝征服後會臣服於商,並向商王納貢。

    土方是甲骨文中常見的一個方國。土方與商朝的關係並不友好,是商之敵國。因為土方距離王畿較近, 經常會發生劫掠商民之事。直到武丁時期,武丁派兵征服了土方,使之成為商朝的領土。「柞大邑於唐土」記載的就是當時征服土方並建築城邑之事。此外,甲骨文中還有「王省土方」、「伐土方」、「征土方」的記錄,這些都是對武丁討伐土方的記錄。

    除了土方外,羌方也是和商朝關係密切的一個方國。卜辭中關於羌的記載很多,如武丁時期常出現「獲羌」、「以羌」、「伐羌」、「用羌」等詞。羌方在商朝初期曾臣服於商王,《詩經?頌?殷武》載:「昔有成湯,自彼氏羌,莫敢不來享,莫敢不來王。」這表明羌方對於商王朝的畏懼。但到了商晚期,商王經常派兵征伐羌方,並且多次將羌人用作祭祀的祭品殺掉。這事引發了羌方人民對商王朝的怨恨,也因此,在周武王滅商的戰鬥中,羌人加入了武王的隊伍,反對商紂王的暴政。

    鬼方主要分布在陝西北部一帶,是眾多方國中實力較強的一個。商王武丁用了三年的時間才征服了鬼方。《易經?既濟》云:「高宗伐鬼方, 三年克之。」高宗指的就是商王武丁。卜辭中關於鬼方的記載大多集中於武丁時期,此後記載很少。可以推測,在武丁征伐之後,鬼方已經成為商的屬國。商朝晚期,隨著商王朝勢力衰微,對周邊方國的控制也逐漸減弱。鬼方又活躍起來,侵犯涇河上游的周族,並且迫使周遷往周原地區。

    但是,並不是所有的方國都與商王朝對立。興方也是商朝時的重要方國,但卜辭中只有「興方以羌」、「王從興方伐下危」,而沒有商王討伐興方的記載,這表明興方一直都是商的臣服國。與商朝友好的另一個方國是井方。卜辭載:「井方於唐宗彘」,可見井方曾經貢獻彘作為祭品幫助商王祭祀。此外,如刑方、犬方等都是商王朝的盟國。

    商代是一個方國林立的朝代,這既與當時的分封制有關,也受到生產力的制約。雖然較之前代,商朝已經有了很大發展,但在那個時代,無論是經濟上還是軍事上,商朝都還不能對所有地區進行強而有力的控制, 因而只能讓方國臣服卻不能真正將方國納入自己的統治範圍。









    語言:中文繁體
    規格:平裝
    分級:普級
    開數:18開17*23cm
    頁數:208


    出版地:台灣


















    • 作者:徐楓、牛貫杰








    • 出版社:風格司




    • 出版日:2014/1/20








    • ISBN:9789866330476




    • 語言:中文繁體




    • 適讀年齡:全齡適讀












    刻在甲骨上的文明:你不知道的商朝歷史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依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